臺灣中小學網路學習一個月,臺師大教授憂心學生「環境知覺失調」

因為臺灣本土案例連環爆!確診個案數從每天十幾二十人,一口氣增加到5月15 日的180人確診,臺北市、新北市也升級到三級警戒的等級,教育部宣布中小學都採用遠距教學。

經過一個月的網路學習,家長抱怨孩子在網路上流連忘返;甚至在家長不注意之下,玩線上遊戲玩到手機和網路成癮。家長抱怨連連,充滿了無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優聘教授兼所長方偉達在6月17日的國際期刊PeerJ 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討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的孩子所產生的環境知覺失調,事實上已經對於外界環境無感,而且欠缺主動的知覺行為控制。

方偉達說:「PeerJ的研究,涵蓋生物和醫學科學研究」。他認為因為學生沉迷手機上網,造成網路手機成癮,導致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學習成績,以及人際關係造成負面的影響。此外,網路成癮對於戶外教育和環境教育的傷害。在臺灣,重度使用與非重度使用手機學生的個人規範、社會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以及親環境的行為,都有很顯著的差異。

方偉達教授指出:「重度使用手機遊戲的學生,欠缺主動的知覺行為控制,只能透過來自外部的社會規範,也就是說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對於外在環境沒有感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這會產生了一種環境知覺失調的現象」。

相較之下,中度或是輕度使用手機遊戲的兒童,可以通過對於自我認知和自我要求的知覺行為控制,影響他們的環境友善的行為,他們比較會有主見,喜歡參加戶外活動。

方偉達說,教育部的政策是矛盾的。因為不能強調戶外教育,又要求學校教師在網路上教好教滿,放任學生在網路上流連。家長因為忙碌,根本無法管。學生之後在網路上產生成癮現象,教育部卻束手無策。

方偉達的團隊,通過調查學童網路成癮對環境行為的影響,透過臺灣手機、電腦等3C產品的研發製造重鎮的新竹科學工業園附近八所公立小學的學生,進行調查,共計調查了225位11-13歲的參與者,進行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比較。其中重度使用者96人(每日使用2小時以上)與中度使用學童129人(每日使用半小時以下),分別佔43%和57%,進行比較和訪談。

參考資料來源: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mong excessive smartphone usage children and moderate smartphone usage children in Taiwan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