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於2017年6月7日(美東時間)假美屬波多黎各聖胡安市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會員大會,共計有430多人與會,方偉達老師本次與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林幸助教授,以及陳章波、楊磊、施上粟教授,以及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賴建良課長等一行十人也共同參與。方老師在本次在擔任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亞洲主席期間,因推動濕地保育和濕地教育不遺餘力,獲頒2017年會士獎(SWS FELLOW AWARDS)中最高榮譽的領袖服務獎(PRESIDENT’S SERVICE AWARD)。是方老師繼2011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在捷克布拉格會議獲得該項獎項之後,第二度得獎,並為本年唯一得獎的亞洲人士。
在得獎致詞中,方老師感謝臺灣濕地界對於濕地保育的重視,並希望推廣濕地環境教育至亞洲各國,以邁向濕地復育保育和教育的永續規劃和管理,讓亞洲濕地經營及規劃教育活動更臻完美。方老師表示,從波多黎各聖胡安市來觀察,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樣在國際場合中,我們十人如何爭取到2024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年會的主辦權,我們是攻守俱備,但是真的等到大會宣布臺北是2024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年會的主辦城市,我有一點不知所措,因為需要等待7年的時間,這一段時間,都還是在美國境內舉辦,甚至還要拉到阿拉斯加舉辦。我覺得臺北已經是亞洲第一個舉辦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年會的亞洲城市了。還有7年的準備,我們要好好想一下了,是不是要開始培養下一代的國際人才了。
大會行程中,老師們冒著大雨在波多黎各的雨林中進行研究,並且在夜間的激流中,進入了紅樹林潟湖,尋找吸收紅樹碎屑中維生素B12營養物質的甲殼類介殼蟲。划著獨木舟,在水面上蓋上黑布,撥動潟湖的水,看著水中的介殼蟲一點一點的粼光,借以威嚇獵食者,讓肉食性浮游動物的獵食者成為更高階食物鏈中魚類的下一個獵物。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這一種生物依附更高階獵食者的行為,成為生態系中的適者生存的現象,在濕地生態系中一覽無遺。
一周的濕地會議結束了,方老師感嘆,兒子在六月七日生日,我又是燭光蛋糕中缺席的爸爸。我想我連自己的生日,都是在國外奔波中,伴著筆記型電腦和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度過,心中還是有一絲難過。但是當方老師知道臺北將是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年會在亞洲第一個主辦的城市,他認為,在2024年,將會與有榮焉。